中德商桥,德国公司注册
2025/08/30

德国企业界如何看待对华“去风险”?

供应链多元化


不用强调地缘政治之类的,就说德国企业和民间对中国的态度就好

 

德媒报道称,在对华政策上,本届德国联邦政府存在分歧:总理府坚持对华合作,但经济部和外交部(部长均为绿党)不断鼓吹减少所谓“对华依赖”。

 

2023年12月18日,德国央行在调查8400家企业后表示,德国企业、尤其是与中国有来往的企业近年来试图推动供应链多元化,结果推高了生产成本,而且成本仍在进一步上升。

 

据路透社12月18日报道,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德国企业一直在艰难维持充足的原材料及产品零部件供应。与此同时,俄乌冲突以及相关制裁给供应链造成了进一步破坏。

 

德国央行在一份月度报告中称,60%的公司已经采取措施增进其供应链的可靠性。“根据调查,45%的德国企业预计,由于供应链的变化,成本会上升。近五分之一的企业预计,这些措施将显著提高它们的制造成本,增幅达5%或更多。”

德国央行补充说,粗略估计,自2021年以来已经实施的措施使成本增加了约2%,而已经计划到2024年底的额外措施将导致成本进一步增加2%。

 

近年来,美国政府和部分西方国家频频鼓吹对华“脱钩”,但越来越多的商界人士意识到,不可能在供应链中排除中国。

英国《经济学人》周刊11月14日文章写道,西方国家主张的“多元化”政策确实改变了全球供应链,但远没有达到西方国家想象中“排除中国”的效果。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分析,供应链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复杂,其源头却基本没有改变。

 

 

另一方面,据美国《华尔街日报》9月报道,尽管德国政府和布鲁塞尔方面一直向德国企业巨头施压,危言耸听要求他们减少对中国的所谓风险敞口,但像西门子、巴斯夫、大众、奔驰、宝马等诸多德企巨头顶住了政府不断增大的压力,争相继续增加在华投资,尽全力保护中国市场份额不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

 

2023年7月,德国联邦政府发布首份“中国战略”,更是将“去风险”和“减少对华依赖”正式列为对华政策的核心内容。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多次呼吁企业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并在进出口方面多与亚洲其他国家进行合作。

 

然而,德国最新的对外投资数据却显示,今年上半年,德国企业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不降反升。

 

德国企业界所期待的多元化, 并不是去中国化, 而是“利用好中国市场的机遇”, 同时进一步拓展亚非拉市场。

德国政府欲实施对华“去风险而非脱钩”战略, 旨在通过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德国企业界所期待的多元化, 并不是去中国化, 而是“利用好中国市场的机遇”, 同时进一步拓展亚非拉市场。

 

据德国《明镜》网站9月20日报道,德国经济研究所(IW)一项研究表明,尽管德国政界一直高喊所谓“去风险化”,但德国仍有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流向中国。今年上半年,德国企业对华投资已达103亿欧元。“德国企业比以往更加依赖中国了。”

 

在今年的德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中国市场所占比重甚至大幅攀升至16.4%。2022年上半年,中国占德国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仅为11.6%,2019年新冠疫情前则为5.1%。

 

德国经济研究所专家于尔根·马特斯(Jürgen Matthes)表示:“相较于其他国家,中国对于德国的重要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据报道,有“德国政府消息人士”对西方媒体透露,德国正在考虑从2026年开始在其5G网络禁用中国制造商华为和中兴的部件。

该消息称,从2026年1月1日开始,中国的零部件将被排除在德国“核心网络”之外,而这项禁令不仅适用于新部件,也适用于已经安装的零部件。

2023年9月20日,根据法新社看到的一份德国内政部文件草案显示,德国对华为和中兴有“重大的结构性依赖”,“需要紧急采取行动”,因此,德国内政部正计划从2026年1月1日开始,将华为、中兴通讯的关键零组件排除在德国的“核心网络”之外。运营商也应该在2026年10月1日前,将无线电存取网络(RAN)和传输网络中的中国组件比例降至不超过25%。

法新社直言,德国此举将面临再次与北京陷入关系紧张的风险。

但事实上,跟此前相比,德国内部的争议依然音量不减,这让此项草案能否真正实施有了许多不确定性。

有德媒就指出,这一项目必须在朔尔茨政府联盟内部获得一致,但目前并非所有部长都同意这一计划。德国内政部发言人也承认,政府目前对电信系统的审核“尚未完成,与参与该决定的其他部门的讨论仍在继续”。

不仅有政府官员明确声称此举恐会影响德国本就缓慢的数字化进展,相关德国企业也纷纷表达异议。

比如作为德国的“核心网络”运营商之一的德国电信20日回应称,政府要求在2026年前停用华为设备“并不现实”,并质疑政府是否需要采取这样可能导致用户服务质量大幅下降的行动。

与许多欧盟国家不同的是,在美国要求削减中国基础设施提供商的压力下,德国最初一直在避免对华为 5G 技术的彻底禁令。

但相较而言,德国在默克尔政府时期一直展示出了一种更理性自主的态度。当时,德国内政部长在面对美国的压力时甚至直接表示,如果没有中国科技巨头华为,德国将无法建立5G移动网络。

 

8月的时候,担心政府会屈从于压力抵制华为,也为了对欧盟的强制性禁令警告表达不满,不少德国通讯运营商都对抵制华为表示了担心。德国电信巨头沃达丰就在警告,过快拆除华为设备会对德国移动通信网络的稳定性与连接品质造成重大损害。沃达丰的竞争对手西班牙电信也指出,拆除并更换设备会造成数以亿计的经济负担。

另一家巨头德国电信集团也表示,如果强制要求短期内全面拆除已有设备,可能会对今后好几年的通信网络扩建造成阻碍。而且,其他供应商能否在短期内拥有足够产能提供替代华为的产品还是一个未知数。

应该说,德国运营商的这些表态是相当苦口婆心的。运营商“集体抗议”的半个月后,德国内政部长表示,高昂成本不会阻止德国移除华为零部件,只要符合国家安全的最佳利益,并且对这些反对声音回应称, “我们的安全部门一再警告不要出现片面依赖……我认为网络提供商有足够的时间来适应这一点。”

但是,也许是出于各方的拉扯博弈,神奇的转折又发生了,9月上旬,有消息人士通过媒体透露,近几个月来,德国政府已实际“默默”在对德国通信运营商继续使用中企部件“开绿灯”。据称,“新的5G移动网络使用了很多来自中国的技术。德国移动通信运营商继续依赖中国供应商的安全关键组件。”

 

 

 

战略由来

 

2023年5月9日,德国总理奥拉夫•朔尔茨(Olaf Scholz)在位于法国斯特拉斯堡的欧洲议会发表主旨演讲时声称,欧洲承担着全球责任:“我们需要一个地缘政治的欧盟,一个扩大和改革的欧盟,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一个面向未来的欧盟。”

 

在谈到与中国的关系时,朔尔茨表示, 他同意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此前发表的观点, 即“座右铭不是‘脱钩’,而是明智地‘去风险’。”

 

3月30日,在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访华前夕,冯德莱恩曾在由欧洲政策研究中心(EPC)和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共同组织的研讨会上发表过一次演讲。在演讲中,这位欧委会主席称欧盟对华关系要“去风险”,而不是“脱钩”。

 

冯德莱恩表示: “这里的重点是,我们不希望切断经济、社会、政治或科学联系。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贸易伙伴——占我们货物出口的9%,占我们货物进口的20%以上。虽然不平衡在加剧,但我们的大部分货物和服务贸易仍然是互利的,‘没有风险的’”。

 

冯德莱恩认为,与中国脱钩对欧洲来说既不可行也不符合欧洲的利益。为此,她为欧洲对华战略提出了“去风险”方案。在演讲中,这位欧委会主席并详细阐述了她的“去风险”战略。按照冯德莱恩的观点,经济关系去风险化就包括使欧盟的经济和产业更具竞争力和弹性,更好地利用欧盟现有的贸易工具箱,为关键部门开发新的防御工具,并寻求与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更紧密的联系。

 

数据

根据联邦统计局的数据,2022年德国逾三分之二的稀土都是从中国进口的。而一些金属则几乎完全来自中国。这种依赖性也引发了欧洲政界的深度担忧。欧洲议会基民盟/基社盟党团主席丹尼尔•卡斯帕里(Daniel Caspary)就声称:“通过停止关键原材料的供应,中国可以迅速拔掉欧洲经济的插头。”并表示,“这种依赖比过去对俄罗斯的依赖更危险。在某些领域,它是毁灭性的。”

 

为此,冯德莱恩4月18日在欧洲议会再次重申,欧盟将实施“去风险”战略。在特别关键的领域,如关键原材料、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生物和军事技术方面,将减少对中国的依赖。

 

但这也遭到了反对。社民党籍欧洲议会外贸委员会主席贝恩德•兰格(Bernd Lange)就表示:“企业在哪里投资应该由企业自己决定。” 相反,他敦促欧盟委员会加快缔结新的国际贸易协定。

 

德国《汽车周刊》2021年1月报道,德国CAR汽车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显示,德国三大车企大众、戴姆勒和宝马于2020年共销售了1416万辆汽车,其中有540万辆汽车是在中国市场销售,占总量的38.2%。其中大众汽车在华销量已占其全球销量41.4%,其在华利润有人认为已接近全球半数。2017年至2022年9月,大众、奔驰、宝马三大德国车企的中国市场销售占比均已超三分之一。

 

墨卡托智库的研究亦指出,在化工、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中国同样是德国的最大市场。

 

德国是一个工业立国的国家。自2010年以来,中国已连续12年制造业增加值位居全球第一,2021年总量达到4.87万亿美元,接近美日德三国之和。当前,中国是德国最大进口来源国,2021进口货物额达1430亿欧元,同比增长20.8%。2021年,中德两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2020年增长15.1%。在德国进口贸易中,中国的重要性也稳步上升。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是德国最大进口来源国,进口货物额达1430亿欧元,同比增长20.8%;同时,中国也是德国第二大出口国,出口货物额达1036亿欧元,仅次于美国。

 

从供应链角度来看,中国对“德国制造”的生产与销售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墨卡托智库数据,如果以欧盟从中国进口50%以上商品,而中国供应了全球30%以上商品定义为战略依赖,则2019年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定义的5600多种产品类别中,欧盟有659个产品对中国有战略依赖。这些产品占从中国进口总额的43%。欧盟以及德国对中国的战略依赖在电子行业最为明显,此外化工、矿物/金属和医药/医疗产品等领域也存在这一现象。

 

相关研究还显示德国46%的工业企业需要依赖来自中国的中间产品。如果德国单方面决定将生产搬迁回德国,或者搬到欧盟27国、土耳其、北非等国,从总体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均会造成德国经济的巨大损失。这两种模式下,德国GDP预计将分别下降9.68%或4.17%,同时中美两国的GDP也会出现下降,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德国是两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近年来,中德之间双向投资屡攀新高。与此同时,不仅德企在华投资不断加码,中国企业也在持续加大对德投资,已连续多年成为德国名列前茅的重要外资来源国。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在德投资项目149个,数量连续两年位居投资来源国第三位。德国中国商会2021年报告则显示,在德中国企业雇佣本地员工比例高达93%,仅当次受访的350家在德中国企业就为当地创造了5万个就业岗位。此外,超7成中国企业计划于未来3到5年内在德国追加投资,超9成中国企业已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纲领。

 

从整个欧盟层面来看,这一现象更为明显。2022年欧盟中国商会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在欧企业2021年业绩继续逆势增长,营业额达1630亿欧元,较2020年增长约8.4%;中企雇佣本地员工比例持续增加,来自欧盟国家的员工占比突破80%;中企向欧盟专利局申请专利1.67万件,同比增长超2成。

 

从劳动力与就业来看,与中国的合作对于德国稳定就业乃至获取人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德国联邦外贸投资署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企业在德直接创造了4400个就业岗位,创历史新高。根据德国工业联合会(BDI)的估计,与中国业务有关的就业岗位在德更是达到90万个,大约占到德国劳动力市场的2%。

 

 

德企态度

 

2023年7月14日,德国商会“联邦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协会”(BWA,下称“协会”)发布声明,明确表示“不欢迎”这一“中国战略”,认为该战略影响中德贸易关系、不符合在华德企利益。联邦政府的“中国战略”不符合德国中小企业的利益

 

 

图片来源:bwa-deutschland.com

https://bwa-deutschland.com/bwa-china-strategie-der-bundesregierung-nicht-im-interesse-des-deutschen-mittelstands

 

 

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APA)今年1月曾发表过一份题为《抓住机遇,减少风险——德国经济界对联邦政府中国战略的建议》的报告,系统阐述了该委员会的对华立场。在“核心信息”中,报告明确指出:“尽管地缘政治关系日益紧张,但继续与中国保持经济和技术关系符合德国和欧盟的利益。中国不仅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长期以来也是一个全球重要的创新基地。”

 

报告称:“随着在中国的参与,德国确保了自己的全球竞争力。对中国的投资和向中国的出口确保了德国的就业岗位和价值创造。与中国在气候变化或资源匮乏等全球挑战方面的合作是无可替代的。”言真意切,立场鲜明。

 

虽然报告标题中也含有“减少风险”, 但首先是“抓住机遇”。而这里特别要提到报告对“多元化战略”的阐述:“然而,多元化战略不能依赖于撤离中国市场。重要的是要利用好中国市场的机遇,同时开发和拓展新市场。片面强调 ‘朋友圈’,即有针对性地扩大与民主体制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关系,对德国经济来说,并非解决方法。相反,多元化的重点必须放在进一步拓展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增长型市场上。”

 

由此可见,德国经济界所期待的“多元化”, 并非去中国化, 而是“利用好中国市场的机遇”,同时进一步拓展亚非拉市场。

 

从目前来看,德国在华企业确实看好中国市场。3月29日,位于科隆的德国经济研究所(IW)曾发表了一份由该所专家尤尔根•马特斯 (Jürgen Matthes)撰写的调研报告,题为《德国企业对中国的依赖度在上升:2021年和2022年的投资额创下新高》。

 

报告开门见山就写道“没有迹象表明多样化”,并指出: “德国联邦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德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达115亿欧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

 

报告还上调了此前两年的投资额: 2020年超过预估值约20亿欧元, 而2021年甚至增加了42亿欧元,并称2021年和2022年总共有215 亿欧元新的直接投资流向中国。作者马特斯惊叹道:“从未有过如此之大的中国驱动力。”

 

在参考文献中,马特斯列出的是他本人2022年8月19日发表的报告《德国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朝着错误的方向全速奋进》。

 

但从上述数据来看,德国在华企业并未听从马特斯的劝告,而是抓住机遇,在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这实在出乎马特斯这位专家的意料。

 

 

 

德国工商大会上莱茵河南部地区分会主席迪特尔·萨洛蒙告诉记者,德国与中国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是两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德国企业的发展与中国市场息息相关,德企不愿因“政治化”影响而重新定义对华关系。

 

“作为地区性商会,我们对区域内7万余家会员企业长期调研,其中有大批企业在华发展,没有企业考虑离开中国或停止在华业务。”萨洛蒙说。

 

作为德国黑森林地区工业界代表的德国巴登工业企业经济联盟长期关注德中经贸合作,联盟中近150家德国中小企业在中国设有分支机构,这些企业在华员工数总计超过3万人。

 

 

 

 

 

 

 

2023年9月21日,据美媒报道,德国政府和布鲁塞尔方面一直在向德国企业巨头们施压,怂恿他们要减少对中国的投资订单,并鼓吹要减少对华依赖和“去风险”。但是即便如此,像西门子、大众、奔驰、宝马和巴斯夫等许多德国企业巨头们并不同意德国政府所说的,他们一致认为应该拼尽全力抵制住政府的施压,让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不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现在德国企业巨头集体“反了”,而中国市场上正出现罕见的一幕,那就是德国企业在争先恐后的继续增加在华投资。说来也奇怪,西方国家鼓吹要“减少对中国投资以防风险”是近年来常有的事,美国尤为明显,在美国政府的施压下,美国的企业们也没少照做,俨然是想与中国市场脱节。而七国集团中的一些成员国也是在美国的煽动下,逐渐在制裁中国企业这条路上越走越远,可德国企业巨头居然能顶住德国政府的压力,毅然决定追加对华投资,这显然是一股清流。

 

2023年8月10日,西门子公布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西门子公司董事会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博乐仁(Roland Busch)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西门子的客户都“相信并选择留在”中国市场。

西门子表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制造业的驱动力,也是西门子的第三大市场。自去年疫情影响减弱后,西门子看到了中国和欧洲市场的“需求正常化”。今年前三个月,西门子的订单同比增长13%;在截至6月底的过去三个月里,订单同比增长了10%。

 

 

“大众集团将继续在中国投资,”大众中国业务负责人、董事会成员贝瑞德(Ralf Brandstätter)说。“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增长市场,也是一个关键的技术创新驱动力,对大众汽车和整个德国汽车行业的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

 

2023年11月,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集团德国博世的董事局主席,也出现在北京并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与德国政府的态度完全不同,德国大型企业如大众、宝马、西门子、博世、巴斯夫等,都用坚定的投资,对中国释放了巨大的善意。

 

西门子在成都工厂投资11亿元人民币,扩建它在成都的网红数字化工厂。而它在南京的运动控制中心,也成为全球除德国本土之外最大的研发与制造中心。而苏州的电气产品中心,也升格为中国和东亚的总部。

巴斯夫在中国投资巨大,博世来访高管也承诺了对中国投资的坚定信心。

 

 

 

 

德国西门子首席执行官兼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主席(APA)博乐仁(Roland Busch)最近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对于西门子来说,退出占公司营收13%的中国市场,“不是一种选择”。他还表示:“我将捍卫我的市场份额, 如果可以的话, 我将扩大它。”

 

这次七国集团广岛峰会结束后,德国《时代周报》网站5月22日曾撰文称:“七国集团一致同意把‘去风险’作为共同的中国战略。”

 

但西方诸国上述战略能否奏效,确实令人存疑。因为如同德国经济亚太委员会所述,正是通过在中国的参与,德国确保了自己的全球竞争力,确保了德国的就业岗位和价值创造,这是一种双赢局面。多元化战略不能依赖于撤离中国市场,而是要利用好中国市场的机遇,同时开发和拓展新市场。德国在华企业迄今为止在中国取得的成效就证明了这一点。

 

从车载智能系统研发到原材料供应,中国企业已经超越了欧洲老牌公司,甚至开始掌握德国汽车工业的命运。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IfW)专家表示:“如果欧盟抵制中国的进口产品,那么市场上几乎没有任何替代供应商。”

 

2023年7月11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会见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主席霍伊斯根、德国思爱普公司首席执行官柯睿安。王文涛表示,中国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为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中德互为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互信是中德合作的基础。“去风险”不应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更不能导致脱钩和“去中国化”。政府应将“去风险”主导权交还给企业,霍伊斯根赞同“去风险”应由企业自主评估决策,并称“脱钩断链”不符合德企利益。柯睿安则表示,“思爱普反对“脱钩断链”,“下一步思爱普将继续加大对华研发投入”。

 

中方回应

对于欧盟建议减少对华供应链依赖,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也曾回应表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出于政治目的人为设限,将干扰相关国际合作,影响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不利于产业发展,更不符合任何国家的利益。

汪文斌指出,中欧是伙伴而不是对手,双方经济联系密切,有很强的互补性,中欧合作远大于竞争。正如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日前所说,中国商品为控制通货膨胀发挥的作用比全球所有央行加起来更多、更大。“希望欧方客观看待中欧合作,增进中欧共同利益,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中国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为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去风险”不应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

王文涛强调,机械设备制造业是中德经贸合作的重点行业,双方应进一步巩固现有合作基础,挖掘绿色低碳、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新领域合作潜力。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主席霍伊斯根表示,支持德中两国政府加强交流对话,为双方企业开展合作创造便利条件。

 

 

 

 

 

 

立即获取定制方案

提交需求表单,1小时内获取《德国公司注册可行性评估》

*您的称呼

*联系方式